关键句型 "It was made in [place] in [year]."
定义
这个句型是过去被动语态的典型表达,用于描述过去发生的动作,焦点在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。结构为:主语 + was/were + 过去分词 + 其他成分,如 "It was made" 表示某物在过去被制造。根据《剑桥英语语法》教材,这是一种被动语态形式,常用于历史事件或物品描述中,让句子强调结果而非谁做了这件事。
例如,在文章中,"It was made in Germany in 1681" 清楚地说明了乐器被制造的地点和时间。
用法
此句型主要用于叙述历史事实、物品来源或被动事件,强调结果或状态。在语法体系中,它属于被动语态的一部分,与主动语态相对。规则:使用 be 动词的过去式 (was/were) + 过去分词,后可加时间、地点等细节。
横向比较:与主动语态如 "Someone made it in Germany in 1681" 相比,这个句型更侧重于物品本身,适合正式描述或新闻报道;与现在被动语态如 "It is made" 相比,它指定了过去的具体时间,突出了事件的完成性。同时,它与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(如 "It has been made")有联系,后者强调从过去到现在的影响。
跨语法点联系:学生可以扩展到其他时态的被动语态,如将来被动 "It will be made",帮助建立被动语态在整个语法体系中的位置。
注意事项
学生常犯的错误包括:忘记使用 be 动词,直接说 "It made in Germany",这会变成主动语态;或误用时态,如用 "It is made" 来描述过去事件。纠正建议:总是检查动作发生的时间,并练习添加 by + 施动者 以澄清(如 "It was made by craftsmen"),但如果施动者不重要,可以省略。
另一个常见偏误是主语与动词不一致,如用 "They was made" 而非 "It was made"。提供例句:
错误示例:The instrument make in 1681.
正确示例:The instrument was made in 1681.
练习
一个原创例子:想象描述一件古董物品,你可以说:"My watch was made in Switzerland in 1900." 学生可以替换关键词,如将 "watch" 换成 "painting",并修改地点和年份,例如:"This painting was made in France in 1800." 这能帮助学生在日常对话中应用句型,比如在博物馆导览时。
通过这种替换练习,学生能加深对句型的灵活性,逐步构建更复杂的描述句子。
额外内容
背景知识:被动语态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的影响,常见于科学和历史写作中,强调客观性。对比分析:与中文类似,英语被动语态也常用于礼貌或正式场合,但英语更依赖结构(如 "was made"),而中文可能使用 "被" 字。了解这个句型能帮助学生在阅读历史文章时更自信,例如对比法语的被动结构,它更简单,无需复杂的动词变化。